心得

電影心得| 美麗境界 – 讓你「感同身受」的操作手段堪稱經典,可惜其餘平淡無奇

感同身受操作的最高境界

對於社會上少數或弱勢的族群例如精神疾病患者,一直以來都有許多戲劇或電影在說他們的故事,而在這些影劇中幾乎都在嘗試的一件事情就是,讓觀眾可以「感同身受」。

這個「感同身受」通常衝擊力道是相當大的,因為你可能將以一個不同角度來看熟悉的一件事,例如我們平常都抱持著一個害怕、歧視的眼神看著精神疾病患者,但今天卻換過來變成你被這些眼神看著。而「感同身受」也有可能是帶著你體驗人生經驗中尚未經歷過的,對你來說像是看見新大陸一般,但這卻是世界上某一群人的日常生活。而這如果再延伸一層對社會來說,或許很多彼此之間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、歧視或是衝突等等,也有機會因此而消除,也是一件好事。

而如何做到「感同身受」,這真的就是各自的功夫所在了。《美麗境界》描述的是主角奈許一路與思覺失調症奮鬥的故事,雖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電影,但做「感同身受」的技巧是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高超的,驚豔連連,不誇張真的是害我髒話連連。

簡單說,以往的影劇在做「感同身受」這件事時,你都知道他正在灌輸你這件事,只差在技巧好壞。但是《美麗境界》的「感同身受」,你完全不知道這是走在奈許的發病狀態裡。

看到艾莉西亞(奈許的老婆)努力想幫助奈許的橋段(如同周遭親友想幫助精神病友),我心裡想的是奈許是對的,這個時候妳先不要來亂鬧。再來看到奈許被五花大綁被強制送醫時(當時這是看到後面才會明白是強制送醫),我心裡急著想快有誰來救救他啊,旁邊不是這麼多人嗎?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他被綁走?

明白了嗎?我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,「我也等同於我是不知道自己在發病的精神疾病患者」,這個夠厲害了吧?

不,劇情隨後不久就再補上一更大的一刀,原來室友、國防部人員這些在電影中不斷出現的角色,原來也都是奈許因為發病而幻想出來的人物。哇靠,這下可真的是驚呆了!

如果這樣不是「感同身受」操作的最高境界,那怎樣才是?

我知道有些人說這太把病症誇張化了,是,這確實是誇張化了。但我想重點不應該是放在這裡,如果拍的是紀錄片那當然就必須嚴肅的看待事實,但今天拍的是一部傳記改編的電影,當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導演想說的,但為了做到「感同身受」的經典呈現而把病症的誇張化,有何不可?

後繼無力

在揭露原來奈許身邊有大半的人事物都是因發病而虛擬出來時,這裡應該是這部電影最有看頭、情緒同時也走上最高點。這個高點大概是整部電影的中間,很可惜的是接下來的劇情明顯給我的是「後繼無力」的感覺,劇情、情緒幾乎幾乎一路平順到底,不能說劇情上沒有再設計轉折點,但是明顯的轉折情緒力道已無太多加分效果,甚至我覺得越到結尾有越多莫名的橋段出現。

當然我在猜想,有可能是《美麗境界》在「感同身受」的操作手段上讓我過於震驚,所以同時也就讓我關注的點大比例的放在這上面。但實際電影在這個高潮點之後,還有一大半繼續在描述其他的故事。

莫名的橋段

看得出來《美麗境界》安排了很多前後對應的劇情,但是一來是出現的很莫名,很像是為加而加。就例如獻鋼筆給奈許這段,明明前一秒還在談論諾貝爾獎的事,下一秒就開始獻鋼筆了,真是滿頭問號。這段在我看了第三次之後,終於理出個故事的前後邏輯,原本諾貝爾獎那邊對於要頒給有精神疾病的他有疑慮,但是看到大家的獻鋼筆動作,疑慮也就消除了,所以下一幕也就接著諾貝爾頒獎典禮。但這是在趕下班嗎?怎麼這裡的劇情很多都沒有交代清楚就一幕幕跳過,所以相對的也都沒有給觀眾入戲的機會,情緒也不是在準備好的狀態。

再來作為電影收尾的諾貝爾頒獎,奈許在感言中說了,他發現真正的真理就是一直陪伴他的老婆,而非那些形而上的數字,因為有她所有今天才能站在這裡。在此我又再次滿頭問號了?現在是發生什麼事了?這裡是想表達什麼?當然可以理解這是要對一直不離不棄守在身邊的老婆表達感謝與愛,但是手法太過粗糙了,劇情也接了太過突兀,而電影就在情形下結束了。

我在想會不會是二十年後今天的我們太重口味了,前後對應的橋段都要安排的花俏、巧妙、絕妙這樣才算好。但後來又想或許劇情本身的讓人滿頭問號,才是關鍵的致命傷。

羅素·克洛撐全場

在尚未真正揭露奈許發病之前,要演的像一位正常人但又要埋一些「其實是病人」的徵兆在其中,再者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也會有許多細微的表情、眼神、肢體動作等等,就例如有時候你路上看到一個人就覺得他「怪怪的」,這個都讓這個角色有相當的難度。

再者,整部電影全都圍繞著奈許為中心打轉,幾乎很少鏡頭或是橋段是沒有他的,所以這裡才說真的是靠羅素·克洛撐了全場。其他的角色在我的感覺裡就一般許多,當然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,就是奈許的老婆艾莉西亞,算是一個在電影裡輔助呈現主角的重要角色,但無論如何我覺得都還是搶不過羅素·克洛的風采。

不過,實際上這部片在奧斯卡金像獎獲獎的是「最佳女配角」珍妮佛·康納莉。嗯,我也不懂為什麼,當然我不是專業的評審一定還有沒看到的細節。

電影畫面實在非常普通

這部電影畫面的構圖、光線等等實在是非常的普通,或著甚至我會覺得不到電影的等級。當然要考量的一點是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電影,是有可能因為時代的演進的關係,讓現在的我們回頭再看過去時覺得普通。但是否如此我也不肯定,因為也有老電影的畫面讓我覺得是很棒的。

拍電影每一個鏡頭的走位應該都是精心安排,但在這部電影的畫面中,卻常讓人有「人站得很亂」或「人跟物畫面上擺放不協調」等的感覺,又或是你覺得這應該要對稱才美,而他運鏡或走位怎麼樣就是不給你對稱的感覺。

再者畫面也幾乎都是中焦段、平視角,在一些你認為要做特殊效果的橋段也不例外。例如電影中有多次拍到奈許牆上、地上滿滿的剪報,那為何不用廣告鏡頭來做個震撼的效果?反而一直用標準鏡拍牆上轉圈,整個氣勢就弱了。

光線來說也是,有不低比例的畫面,可以看到人臉上是完全沒有亮暗差別的,也就是完全是平的,這也是畫面普通的關鍵因素之一。最後色調的部分,不知道為何有些片段會是完全偏黃,這黃個人是覺得會讓人不舒服的黃,而下一秒又切回正常顏色,整部電影就這樣來回切來切去,我研究了老半天也看不出這是要表達什麼,或是有什麼特殊意義。

當然啦,一部兩小時長的片總是會有他好的地方,只不過這個好跟其他電影比真的也只是一般般而已。這裡還是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看,畢竟好與不好、美與不美,還是個人主觀因素佔很大成分,這樣可以讓大家了解我的喜好大概是如何。

總結

《美麗境界》確實是一部經典電影,配得上他IMDB 8.0以上的高分。對我來說經典之處在於「感同身受」的操作手段太高操,在電影前半段你完全不知道這是走在奈許的發病狀態裡,這個實在是很令人震撼。

但如果扣除這點的話,這部電影就顯得普通,甚至遜色。電影後半段的劇情明顯「後繼無力」,再高潮過後就這麼一路平順到底,甚至還出現莫名的劇情,讓人覺得品質一路下滑。還有電影的畫面,雖然說是一部二十年前的電影了,但還是有點難理解為何畫面對於「美」的層級如此的普通,甚至覺得這不是電影應當有的水準。

不過我當然可以理解,這部電影在我眼中看到的重點可能跟大多數人,甚至是導演、編劇原本構思的都不一樣。

一個不被旁人理解的天才,不斷堅持自己想法總算熬出頭,人生正要有點起色時,卻被開始被精神疾病折磨,在做到與疾病共存的狀況下展開新生活,最後有了新體悟?整體故事應該是這個樣子,而我一直提及的「感同身受」大概就是這整個故事的50%左右吧,並非是全部。

所以電影並不以描寫「奈許有精神疾病」這件事情為主軸。奈許在電影的最後片段,也就是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說的:「我今晚到這裡都是因為你,你是我存在的原因,你是我的全部,謝謝你」,我想這段話應該是這部片的重點,應該也是劇情高潮,故事也呼應到片名。但坦白說看了兩遍還是無法理解頒獎典禮上為何會冒出這段話,意義在哪?感人的點又在何處?我想應該就是如此,所以電影中故事的其他部分對我來說實在太平淡無奇,或許還加上不少的黑人問號,所以在我眼中只剩下「感同身受」一個重點。

如果這部電影是二刷,就顯得平淡無奇,因為他最大的特點-「感同身受」的操作手段破了梗之後,在你身上已完全起不了作用。但無論如何,這「感同身受」的體驗,我相信是永遠不會忘記的,而且難以再有其他影劇超越,這點就足以讓他成為一部高分的經典電影,對我來說是足夠掩飾他的其他的不足。

傻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